服務項目
最新動態
首頁 > 服務項目 > 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公告 > 江西省印發 《關于推進交通強省建設的意見》的通知
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公告:江西省印發 《關于推進交通強省建設的意見》的通知
各市委、市人民政府,省委各部門,省直各單位,各人民團體:
現將《關于推進交通強省建設的意見》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為更好發揮交通先行引領作用,推動交通強省建設,根據中央有關文件精神,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及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交通強國建設綱要》,穩中求進、適度超前,緊跟國家交通現代化步伐,推動交通發展方式轉變,加快構建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打造一流設施、一流技術、一流管理、一流服務,建成人民滿意、保障有力、全國前列的交通強省,為建設富裕美麗幸福現代化江西提供堅強支撐。
(二)發展目標
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強省,交通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前列。
——基本形成“江西123出行交通圈”(大南昌都市圈、贛州都市區及其他城鎮群1小時通勤,南昌至省內其他設區市、設區市至轄內縣城1小時通達;南昌至周邊省會城市、省內其他各設區市之間2小時通達;南昌至全國主要城市3小時覆蓋);融入“全球123快貨物流圈”(國內1天送達、周邊國家2天送達、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達)。基本實現綜合樞紐10分鐘換乘、建制村15分鐘到候車站點、鄉鎮15分鐘上國省道、縣城20分鐘上高速公路、設區市中心城區30分鐘進機場和高鐵站。城市交通擁堵基本緩解,無障礙出行服務體系基本完善,人民滿意度明顯提高。
——基本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擁有發達的快速網、完善的干線網、廣泛的基礎網,城鄉區域交通一體化水平大幅提高。綜合交通線網規模達到24萬公里以上,高速公路覆蓋10萬人以上城鎮,高鐵、機場、高等級航道覆蓋所有設區市,鐵路覆蓋90%以上縣(市、區),長輸管道天然氣覆蓋所有縣(市、區),郵件快遞網點覆蓋建制村。交通科技創新體系基本形成,交通關鍵裝備先進安全,人才隊伍精良,市場環境優良,基本實現交通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人民滿意、保障有力、全國前列的交通強省,交通基礎設施規模與質量、技術裝備研發與制造、智能化與綠色化水平位居全國前列,交通安全水平、治理能力和文明程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全面服務和保障富裕美麗幸福現代化江西建設。
二、主要任務
(一)構建布局完善、立體互聯的綜合交通基礎設施網
1.完善現代化綜合立體交通網布局。補短板、優結構、促融合、提品質,加快形成以滬昆、京港澳“雙軸”為支撐的“六縱六橫”綜合運輸大通道,著力構建“陸上、水上、空中”三大國際運輸戰略通道。建成“六縱六橫”鐵路網、“十縱十橫”高速公路網、“十縱十一橫”普通國省干線公路網、“一主一次七支”民用運輸機場網、“兩橫一縱十支”航道網、“三縱四橫五環”輸氣管道網、“十字型”輸油網架,各種交通方式統一規劃布局,以樞紐城市、客運和貨運樞紐節點建設為紐帶,促進各種交通方式綜合立體互聯、智慧高效銜接,形成區域綜合交通協調發展新格局。
2.建成發達高效的快速網。以高鐵、高速公路、民航為依托,著力構建“航空、高鐵、通勤”三大快速交通圈,更加密切江西與國際國內主要城市空中聯系,更加密切江西與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等國內主要經濟區的聯動發展,更加密切省內各主要城市的互聯互通。加快建設以大南昌都市圈、贛州都市區為中心的大能力高鐵通道,加快高速公路主通道擴容和完善區域高速公路網絡,加快干支線機場新建擴建,大力提升南昌昌北國際機場輻射能力。到2035年,全省高鐵運營里程達到3500公里以上,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萬公里,民用機場達到9個。
3.建成高效通暢的干線網。以干線航道、普速鐵路、普通國省道、油氣管道為依托,著力構建能力充分、功能完善、運行高效的干線網絡體系。振興贛鄱千年黃金水道,建設世紀水運工程浙贛粵運河,完善內河高等級航道網布局,發揮南北水運大通道優勢,形成內河水運新格局;優化普速鐵路網絡布局,補齊贛西北、贛東南地區鐵路短板;提高普通國省道技術等級,促進城區過境段公路與城市道路順暢銜接、協同發展;擴大油氣管網覆蓋面,實現“縣縣通管輸氣”。到2035年,高等級航道里程達到1600公里以上;普速鐵路運營里程達到4000公里以上,鐵路支線或專用線覆蓋主要港區和物流園區;普通國省道里程達到2萬公里以上,等級基本達到二級公路及以上;天然氣長輸管道規模達到4000公里以上,成品油長輸管道規模達到1000公里以上。
4.建成廣覆蓋的農村交通基礎設施網。以縣、鄉、村道為依托,著力構建覆蓋廣泛、深度通達的農村交通網絡。全面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重點推進以縣道三級和鄉道雙車道為主的農村公路建設,建立規范化可持續管護機制。加快推進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與旅游資源富集區交通建設。大力推進民族鄉村、貧困地區、農場林場交通發展。用好低空空域,有序推進通用機場和直升機起降點建設,實現通用航空服務省域全覆蓋。加強農村郵政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推進快遞物流園區和鄉鎮“快遞超市”建設。到2035年,基本實現縣道三級及以上和建制村通雙車道公路;通用機場達到40個以上,直升機起降點達到200個以上;實現快遞物流園區設區市全覆蓋、快遞物流中心縣級全覆蓋、“快遞超市”鄉鎮全覆蓋、郵件快件轉接點建制村全覆蓋。
5.建成便捷順暢的城市(群)交通網。
大南昌都市圈。圍繞“一核兩極兩軸、三組團多支撐”空間布局和“圈層推進、一體銜接”要求,加快構建對外高效聯通、內部有機銜接的“兩環九射線”綜合交通網,形成南昌“米字型”高速鐵路網、“兩環十一射”高速公路網、“五縱四橫”干線公路網、放射型城際鐵路網、廣覆蓋強輻射的南昌城市軌道網,形成1小時出行圈。
贛州都市區。圍繞“一核五心三軸”空間布局,構建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綜合客貨運樞紐體系,加快建設贛州四通八達的高速鐵路網、“一環七射”高速公路網、“五縱三橫”快速路網、“八縱十一橫”城市主干道路網、“一縱一橫”城際鐵路網、“一縱兩橫一聯”城市軌道網,打造都市區“1小時”交通圈。
城際交通。統籌規劃城際交通網絡,合理規劃建設城際鐵路,加密高速公路,增加城市間交通通道,密切城際交通聯系。加強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機場、高鐵站的快捷聯系,適時推動中心城市軌道交通適當向周邊城市延伸,完善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連接的快速道路網絡,加快機場、高鐵站集疏運體系建設,提升中心城市輻射能力。
城市交通。科學制定和實施城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推進城市公共交通設施建設,強化城市軌道交通與其他交通方式銜接,完善快速路、主次干路、支路級配和結構合理的城市道路網,打通道路微循環,提高道路通達性。
6.建成多層級一體化綜合交通樞紐體系。著力打造南昌——九江國際性門戶樞紐,著力構建贛州、上饒、贛西組團全國性綜合樞紐,加快推進一批區域性以及縣級綜合樞紐建設,形成“一核三極多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布局。按照“一體銜接、零距離換乘”要求,加快推進南昌昌北國際機場和南昌東高鐵站2個特大型、贛州西等14個大型及一批中小型綜合客運樞紐建設,推動高鐵、城市軌道、城際鐵路和高速公路等接入,全面提升樞紐服務水平和輻射能力。按照“集約高效、無縫化銜接”要求,高質量建設九江彭湖國際港、南昌昌北國際物流港、南昌向塘物流港、贛州國際陸港等4個綜合貨運樞紐,大力推進鐵路專用線建設,打造一批公鐵空、公鐵水、江海直達等聯運樞紐。加強樞紐綜合開發和統一經營,大力發展樞紐經濟,實現交通與產業、城鎮、商貿等聯動融合發展。
(二)發展先進適用、特色鮮明的交通裝備系統
7.打造萬億交通裝備產業。加快壯大江西航空產業,打造飛機研發設計、生產試飛、大飛機部件、航空轉包和零部件加工一體化的航空制造產業鏈,推動形成產業集聚,加快培育產業集群,形成整機制造與航空配套產業協調發展的新局面。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加快布局智能網聯汽車,提升創新發展水平,優化產業布局。加快發展船舶產業,重點打造中小動力船舶、船業配套等水上交通裝備產業。到2035年,形成萬億級交通裝備產業。
8.加強交通裝備研發制造和技術升級。積極支持省內相關科研院校和企業參與3萬噸級重載列車、智能化客運列車等交通裝備的研發和制造。推廣新能源、清潔能源和智能化、數字化、輕量化、環保型交通裝備及成套技術裝備。加強交通裝備的智能檢測監測和運維技術應用研究。加速淘汰落后技術和高耗低效交通裝備。
(三)構建便捷舒適、經濟高效的運輸服務體系
9.推動客運服務一體便捷化。加強鐵路、公路、水路、民航及城市公交等出行方式有效銜接,實現智慧交通服務全覆蓋,形成電子票務、無感安檢、智能引導、快捷登乘、行李托運等一體化全程服務體系。加密南昌昌北國際機場等國際航班航線,提升國際長途旅行的快捷舒適性。完善綜合客運樞紐換乘功能,提高航班準點率,科學設置城市候機樓、高鐵無軌站、旅游集散中心,實現國內出行便捷高效。推動城市公交向周邊延伸,優化城市公交線路及站點布局,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分擔率。推動城鄉公交一體化,有條件的縣(市、區)實現農村客運班線公交化。到2035年,基本實現江西交通出行“123”目標。
10.推動現代物流服務綠色化、國際化、高效化。加快現代化航道和港口設施建設,完善重點港口、物流園區集疏運體系,推進公鐵、公水、鐵水等多式聯運,實現大宗貨物及中長距離貨物運輸向鐵路和水運有序轉移。以九江區域性航運中心為龍頭,大力推進江海聯運、江海直達。以南昌昌北國際機場智慧物流中心為依托,積極引進或組建貨運航空公司,完善航空物流網絡,大力發展航空貨運。優化城市物流基礎設施布局,完善城市物流服務體系。統籌縣鄉村三級農村物流站點資源,完善農村物流服務體系。到2035年,運輸結構明顯優化,水路、鐵路貨運量占比達30%以上。
11.加快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深化交通與旅游資源融合發展,推動旅游專列、旅游風景道、旅游航道等發展。完善客運樞紐、高速公路服務區及水上服務區等交通設施旅游服務功能,鼓勵運輸企業發展旅游專線、觀光巴士和觀光游輪等“運游結合”模式,不斷提升交通旅游服務品質。大力發展共享交通,完善提升移動智能終端技術服務系統,實現出行即服務。完善政府購買服務政策,大力發展應急救援、醫療救護、農林作業等航空公益服務,培育充滿活力的通用航空市場。大力推廣飛行培訓、航空體育、體驗飛行等航空消費活動,重點推進一批航空小鎮建設。
(四)增強富有活力、智慧引領的科技創新能力
12.強化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充分發揮軌道交通基礎設施運維安全保障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軌道交通性能監測與保障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創新平臺的引領作用,支持省內交通領域高校、科研機構及企業通過資源優化組合聯合建設跨學科跨領域的國家級創新平臺。到2035年,在智慧土建、軌道交通、航空航運、載運工具等交通領域內建成5個以上國家級創新平臺,構建結構合理的國家級、省部級創新平臺體系。
13.加快推進智慧交通建設。全面加強新一代交通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基于人工智能、5G、云計算、區塊鏈技術的全省綜合交通大數據中心,搭建交通基礎設施運營、交通運輸客運信息、物流信息等平臺。加快推進我省新一代交通控制網和智慧交通示范工程建設,打造示范樣板。
(五)構建完善可靠、反應快速的安全保障體系
14.提升交通本質安全水平。對接國家交通基礎設施安全技術標準規范,完善我省交通基礎設施安全保障地方標準體系。持續加大交通基礎設施安全防護投入,提升交通基礎設施安全防護能力。全面推行專業化、標準化、信息化施工,建立品質工程評價指標體系,打造平安百年品質示范工程。提高交通基礎設施養護專業化、信息化水平,實現交通基礎設施運行全方位、全過程動態監測和檢測,增強交通基礎設施耐久性和可靠性。強化載運工具質量治理,完善升級載運工具安全技術及配備標準,嚴格執行產品準入管理制度和強制報廢標準,保障運輸裝備安全。
15.完善交通安全生產體系。完善依法治理體系,健全我省交通安全生產法規制度。完善安全責任體系,強化企業主體責任,明確部門監管責任。完善預防控制體系,加大安全預防投入,建立第三方安全管控和技術服務制度。完善網絡安全保障體系,加強交通信息系統等級保護建設,強化數據資源保護,增強科技興安能力。完善支撐保障體系,加強安全設施建設。建立自然災害交通防治體系,提高交通防災抗災能力。加強交通安全綜合治理,切實提高交通安全水平。
16.強化交通應急救援能力。建立健全綜合交通應急管理法規制度,完善應急預案體系,健全應急聯動機制,實現應急處置信息共享。強化應急救援裝備配備,推動新型應急救援技術與裝備應用。建設省市縣三級交通應急保障基地,實現應急救援能力全覆蓋。強化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構建以專業隊伍為骨干、其他救援隊伍共同參與的交通應急救援隊伍體系,提升有效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發展社會應急救援力量,推動完善社會動員機制和征用補償機制。
(六)強化節約集約、低碳環保的綠色發展理念
17.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強土地、岸線、空域等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實施綜合交通樞紐與周邊用地的一體化開發,提升用地效率。開展交通資源循環利用相關專項研究與應用示范,推進交通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發展,打造全國性交通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基地。
18.強化節能減排和污染防治。優化交通能源結構,推進新能源、清潔能源應用。打好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戰,統籌油、路、車治理,有效防治公路運輸大氣污染。嚴格執行國家和地方污染物控制標準及船舶排放區要求,推進船舶、港口污染防治。降低交通沿線噪聲、振動,妥善處理好大型機場噪聲影響。開展綠色出行行動,倡導綠色低碳出行理念。
19.強化交通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嚴格落實交通生態修復責任,強化生態保護、水土保持措施及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建立科學合理的交通基礎設施生態保護修復體系。推進生態選線選址,強化生態環保設計,避讓耕地、林地、濕地等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國土空間。加強鐵路、公路、航道沿線及機場周邊環境整治和生態修復,打造最美交通干線、最美水運岸線。
(七)構建內外聯動、雙向互濟的內陸開放新格局
20.拓展對外開放通道。構建以水陸空交通為基礎的向南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向東對接長三角地區和海峽西岸城市群、向西對接長株潭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向北對接京津冀地區和新亞歐大陸橋的出省出海出境開放通道格局,建設標準統一、布局合理、競爭有序、運行高效的口岸體系,打造以水陸空運輸無縫對接、鐵海江海多式聯運和通關貿易一體化為特征的現代集疏運體系,實現貨物進境與沿海同價到港、出境與沿海同價起運、通關與沿海同等效率,有力支撐江西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高標準高質量建設。
21.深化交流合作。積極爭取國際性交通大會來贛舉辦,吸引重要國內外交通組織來贛設立分支機構,打造省內交通領域國際合作交流新平臺。支持省內交通企業“走出去”,主動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國際運輸市場合作,提升我省在國際交通領域的影響力。積極開展省際間地區合作,加強與長三角地區、粵港澳大灣區、海峽西岸城市群和長江中游城市群交通領域合作,拓展合作的廣度與深度。
(八)建設精良專業、創新奉獻的交通人才隊伍
22.培育高水平交通科技人才。瞄準交通科技前沿和新興交通產業,堅持高精尖缺導向,以省內交通領域高校及科研機構為平臺,培養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培養交通一線創新人才。依托省內交通行業大型企業,通過重點工程培養高水平的技術管理型人才。加強江西省“雙千計劃”交通領域人才工程建設,做好交通領域頂尖人才的培養工作,推進交通高端智庫建設,完善專家工作體系。
23.打造素質優良的交通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創新舉辦職業技能賽事和勞動創新成果展等活動,積極鼓勵交通領域勞動者提升技能,打造一支素質優良的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依托省內交通領域職業院校,構建適應交通發展需要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大力培養支撐江西制造、江西品牌的交通技術技能人才隊伍。
24.建設高素質專業化交通干部隊伍。落實建設高素質專業化交通干部隊伍要求,打造一支新時代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交通干部隊伍。加強優秀年輕交通干部隊伍建設,持續推進交通干部隊伍培養機制的改革創新,不斷激發交通干部人才隊伍的創造活力。
(九)建設文明法治、協同高效的行業治理體系
25.深化行業改革。健全市場治理規則,深化全省交通運輸領域“放管服”改革,加大簡政放權力度。建立完善與交通強省相適應的綜合交通法規體系,統籌推進公路、水路、民航、郵政等重點領域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的制定修訂。緊密對接國家鐵路、公路、航道、空域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健全適應全省綜合交通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推動省內交通運輸企業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民營企業健康發展。統籌制定交通發展戰略、規劃和政策,加快建設現代化綜合交通治理體系。
26.培育交通文明。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大力弘揚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和長征精神,推動江西交通文化建設。著力提升全體交通參與者文明素養,營造文明交通環境,推動全社會交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建立統籌協調的交通強省建設實施工作機制,加強統籌謀劃和綜合協調,適時開展評估,視情況調整目標任務和工作時序。省直相關單位要落實部門職責,形成強大工作合力。各市、縣(市、區)黨委和政府要落實主體責任,健全工作機制,狠抓各項目標任務的落地落實,形成統一領導、部門協同、條塊結合、上下聯動、軍地互動的整體工作格局。
(二)強化要素保障。建立交通強省重大項目庫,優先保障項目用地。優化省市縣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強化省級對快速網、干線網的統籌,市、縣(市、區)要落實基礎網建設的主體責任。創新投融資模式,充分發揮國有交通企業的主力軍作用,積極引導民營企業、金融機構和社會組織參與交通強省建設。充分利用混合所有制和各種渠道資金,研究設立交通強省發展基金。
(三)加強政策支持。各地各單位要科學配置公共資源,促進自然資源、環保、財政、金融、投資、產業、貿易等政策與交通強省建設相關政策相互協同。省直相關單位要加強與國家部委的溝通銜接,在政策上爭取國家層面的更多支持。
(四)鼓勵先行先試。以開展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工作為契機,探索積累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經驗,為交通強國建設貢獻“江西經驗”。引導、支持市、縣(市、區)和企業開展省級試點工作,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和企業在交通強省建設中先行先試。
附 件:
推進交通強省建設重大工程
為建成高水平交通強省,著力打造一批能夠在全國領先、具有標志性和引領性的重大工程項目,著重打造世紀水運工程、八大千億工程、萬億交通產業。
一、世紀水運工程
即浙贛粵運河工程。浙贛粵運河由贛粵運河、浙贛運河組成,其中贛粵運河規劃全長約1228公里(江西境內全長758公里),規劃投資匡算約1500億元;浙贛運河規劃全長約760公里(江西境內全長410公里),規劃投資匡算約1700億元。浙贛粵運河是“四縱四橫兩網”國家高等級航道網布局規劃重要組成部分,對完善全國高等級航道網布局,形成內河水運新格局,高效連通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國家戰略區域,重新奠定我省南北水運大通道的優勢地位具有重要意義,可有效提升我省區位優勢,推動江西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促進全省經濟社會發展。
二、八大千億工程
(一)南昌“米字型”高鐵工程。推進昌九客專、昌景黃鐵路建設,規劃建設常岳昌鐵路、咸修昌鐵路、昌廈(福)鐵路,形成南昌“米字型”高速鐵路網,提升南昌對外運輸大能力、高速化通道能力,提升南昌城市鐵路樞紐功能和在全國的交通樞紐地位。項目建設總里程700公里,總投資1200億元。
(二)大南昌都市圈軌道交通工程。由南昌市城市軌道交通網和大南昌都市圈城際鐵路網組成。建設南昌市軌道交通3號線、4號線、1號線北延和東延、2號線東延、3號線南延、5號線、6號線、7號線、8號線等工程,適時推動南昌城市軌道交通適當向周邊城市延伸,構建廣覆蓋強輻射的南昌城市軌道網。統籌規劃城際交通網絡,規劃建設南昌至撫州、南昌至豐城至樟樹、南昌至高安等城際鐵路,構建以南昌為中心的放射型城際鐵路網,密切大南昌都市圈城際交通聯系,實現大南昌都市圈軌道交通一體化。項目建設總里程500公里,總投資2000億元。
(三)昌北國際機場智慧空港工程。昌北國際機場智慧空港工程是建設南昌——九江國際性樞紐城市的支撐和引領性工程。重點推進南昌昌北國際機場三期工程建設。規劃建設南昌航空口岸、空港物流中心、昌北(樂化)一級鐵路物流基地,推進龍頭崗碼頭二期工程,推進空鐵聯運、水陸空多式聯運;加快推進南昌國際郵(快)件監管中心二期建設;將昌北國際機場打造成連接全國主要城市和世界重要樞紐機場的航空貨運中心,構建完善航空、公路、鐵路、水運等多式聯運體系,大幅提高航空運輸物流和智慧服務能力,大力完善航空口岸功能,積極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物流鏈,打造中部地區重要空港物流中心、長江經濟帶重要航空樞紐、“一帶一路”重要航空貨運基地和智慧空港。總投資1000億元。
(四)贛州——南昌國際陸港工程。重點加快推進南昌向塘物流港建設,加快物流大數據庫建設,全力推動鐵路口岸建設,加強與沿海港口合作,大力發展鐵海聯運。重點打造贛州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完善贛州國際陸港物流功能區,加強周邊基礎設施、服務設施配套建設,引領要素和產業集聚,培育口岸經濟圈,將贛州、南昌建設成為“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城市。總投資1000億元。
(五)九江區域航運中心工程。依托長江、贛江和信江等內河航運資源,以九江港為核心,把九江建設成長江中游地區江海直達、服務全省、輻射周邊的現代化區域性航運中心,著力打造“三中心兩平臺”,即綜合交通運輸中心、多式聯運中心、現代航運服務中心和對外開放平臺、產業集聚平臺,使九江成為我省對接融入長江經濟帶、通江達海的橋頭堡,初步形成資源高度集聚、服務功能齊全、市場環境優良、現代物流便捷高效的內河航運體系,為全省產業優化布局和轉型升級提供支撐和保障。總投資1000億元。
(六)高速公路主骨架擴容工程。實施大廣高速南康至龍南段擴容、大廣高速吉安至南康段擴容、滬昆高速梨園至東鄉段擴容、滬昆高速昌傅至金石魚段擴容、樟樹至吉安高速擴容等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八車道高速公路通車里程超過800公里,極大提升我省“十字型”高速公路主骨架通行能力和服務水平。項目建設總里程750公里,總投資1000億元。
(七)普通國省道提升工程。實施6000公里以上普通國省道升級改造工程,實施服務設施升級改造、預防性養護、修復養護、專項養護和應急養護工程。提高普通國省道技術等級,統籌城區過境段公路與城市道路順暢銜接協同發展。到2035年,全省普通國省道基本達到二級公路及以上。總投資3000億元。
(八)農村公路提質工程。以縣、鄉、村道為依托,著力構建覆蓋廣泛、深度通達的農村交通網絡。全面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實施農村公路“提質增效、通達通暢、平安公路”三大工程,重點推進以縣道三級和鄉道雙車道為主的農村公路建設,實施4萬公里以上縣鄉道改造,有序推進建設一批促進旅游、資源、產業發展的農村公路,推進美麗生態文明農村路建設。到2035年,基本實現縣道三級及以上、建制村通雙車道公路全覆蓋。總投資3000億元。
三、萬億交通產業
即以航空和汽車產業為主的交通裝備制造業。圍繞實現“江西航空夢”,加快壯大江西航空產業,打造飛機研發設計、生產試飛、大飛機部件、航空轉包和零部件加工一體化的航空制造產業鏈,推動形成產業集聚,加快培育產業集群,形成整機制造與航空配套產業協調發展的新局面。圍繞汽車領域,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加快布局智能網聯汽車,提升創新發展水平,優化產業布局。加快發展船舶產業,重點打造中小動力船舶、船業配套等水上交通裝備產業。到2035年,形成萬億級交通裝備產業。
現將《關于推進交通強省建設的意見》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中共江西省委
江西省人民政府
2020年11月18日
江西省人民政府
2020年11月18日
為更好發揮交通先行引領作用,推動交通強省建設,根據中央有關文件精神,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及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交通強國建設綱要》,穩中求進、適度超前,緊跟國家交通現代化步伐,推動交通發展方式轉變,加快構建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打造一流設施、一流技術、一流管理、一流服務,建成人民滿意、保障有力、全國前列的交通強省,為建設富裕美麗幸福現代化江西提供堅強支撐。
(二)發展目標
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強省,交通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前列。
——基本形成“江西123出行交通圈”(大南昌都市圈、贛州都市區及其他城鎮群1小時通勤,南昌至省內其他設區市、設區市至轄內縣城1小時通達;南昌至周邊省會城市、省內其他各設區市之間2小時通達;南昌至全國主要城市3小時覆蓋);融入“全球123快貨物流圈”(國內1天送達、周邊國家2天送達、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達)。基本實現綜合樞紐10分鐘換乘、建制村15分鐘到候車站點、鄉鎮15分鐘上國省道、縣城20分鐘上高速公路、設區市中心城區30分鐘進機場和高鐵站。城市交通擁堵基本緩解,無障礙出行服務體系基本完善,人民滿意度明顯提高。
——基本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擁有發達的快速網、完善的干線網、廣泛的基礎網,城鄉區域交通一體化水平大幅提高。綜合交通線網規模達到24萬公里以上,高速公路覆蓋10萬人以上城鎮,高鐵、機場、高等級航道覆蓋所有設區市,鐵路覆蓋90%以上縣(市、區),長輸管道天然氣覆蓋所有縣(市、區),郵件快遞網點覆蓋建制村。交通科技創新體系基本形成,交通關鍵裝備先進安全,人才隊伍精良,市場環境優良,基本實現交通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人民滿意、保障有力、全國前列的交通強省,交通基礎設施規模與質量、技術裝備研發與制造、智能化與綠色化水平位居全國前列,交通安全水平、治理能力和文明程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全面服務和保障富裕美麗幸福現代化江西建設。
二、主要任務
(一)構建布局完善、立體互聯的綜合交通基礎設施網
1.完善現代化綜合立體交通網布局。補短板、優結構、促融合、提品質,加快形成以滬昆、京港澳“雙軸”為支撐的“六縱六橫”綜合運輸大通道,著力構建“陸上、水上、空中”三大國際運輸戰略通道。建成“六縱六橫”鐵路網、“十縱十橫”高速公路網、“十縱十一橫”普通國省干線公路網、“一主一次七支”民用運輸機場網、“兩橫一縱十支”航道網、“三縱四橫五環”輸氣管道網、“十字型”輸油網架,各種交通方式統一規劃布局,以樞紐城市、客運和貨運樞紐節點建設為紐帶,促進各種交通方式綜合立體互聯、智慧高效銜接,形成區域綜合交通協調發展新格局。
2.建成發達高效的快速網。以高鐵、高速公路、民航為依托,著力構建“航空、高鐵、通勤”三大快速交通圈,更加密切江西與國際國內主要城市空中聯系,更加密切江西與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等國內主要經濟區的聯動發展,更加密切省內各主要城市的互聯互通。加快建設以大南昌都市圈、贛州都市區為中心的大能力高鐵通道,加快高速公路主通道擴容和完善區域高速公路網絡,加快干支線機場新建擴建,大力提升南昌昌北國際機場輻射能力。到2035年,全省高鐵運營里程達到3500公里以上,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萬公里,民用機場達到9個。
3.建成高效通暢的干線網。以干線航道、普速鐵路、普通國省道、油氣管道為依托,著力構建能力充分、功能完善、運行高效的干線網絡體系。振興贛鄱千年黃金水道,建設世紀水運工程浙贛粵運河,完善內河高等級航道網布局,發揮南北水運大通道優勢,形成內河水運新格局;優化普速鐵路網絡布局,補齊贛西北、贛東南地區鐵路短板;提高普通國省道技術等級,促進城區過境段公路與城市道路順暢銜接、協同發展;擴大油氣管網覆蓋面,實現“縣縣通管輸氣”。到2035年,高等級航道里程達到1600公里以上;普速鐵路運營里程達到4000公里以上,鐵路支線或專用線覆蓋主要港區和物流園區;普通國省道里程達到2萬公里以上,等級基本達到二級公路及以上;天然氣長輸管道規模達到4000公里以上,成品油長輸管道規模達到1000公里以上。
4.建成廣覆蓋的農村交通基礎設施網。以縣、鄉、村道為依托,著力構建覆蓋廣泛、深度通達的農村交通網絡。全面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重點推進以縣道三級和鄉道雙車道為主的農村公路建設,建立規范化可持續管護機制。加快推進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與旅游資源富集區交通建設。大力推進民族鄉村、貧困地區、農場林場交通發展。用好低空空域,有序推進通用機場和直升機起降點建設,實現通用航空服務省域全覆蓋。加強農村郵政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推進快遞物流園區和鄉鎮“快遞超市”建設。到2035年,基本實現縣道三級及以上和建制村通雙車道公路;通用機場達到40個以上,直升機起降點達到200個以上;實現快遞物流園區設區市全覆蓋、快遞物流中心縣級全覆蓋、“快遞超市”鄉鎮全覆蓋、郵件快件轉接點建制村全覆蓋。
5.建成便捷順暢的城市(群)交通網。
大南昌都市圈。圍繞“一核兩極兩軸、三組團多支撐”空間布局和“圈層推進、一體銜接”要求,加快構建對外高效聯通、內部有機銜接的“兩環九射線”綜合交通網,形成南昌“米字型”高速鐵路網、“兩環十一射”高速公路網、“五縱四橫”干線公路網、放射型城際鐵路網、廣覆蓋強輻射的南昌城市軌道網,形成1小時出行圈。
贛州都市區。圍繞“一核五心三軸”空間布局,構建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綜合客貨運樞紐體系,加快建設贛州四通八達的高速鐵路網、“一環七射”高速公路網、“五縱三橫”快速路網、“八縱十一橫”城市主干道路網、“一縱一橫”城際鐵路網、“一縱兩橫一聯”城市軌道網,打造都市區“1小時”交通圈。
城際交通。統籌規劃城際交通網絡,合理規劃建設城際鐵路,加密高速公路,增加城市間交通通道,密切城際交通聯系。加強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機場、高鐵站的快捷聯系,適時推動中心城市軌道交通適當向周邊城市延伸,完善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連接的快速道路網絡,加快機場、高鐵站集疏運體系建設,提升中心城市輻射能力。
城市交通。科學制定和實施城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推進城市公共交通設施建設,強化城市軌道交通與其他交通方式銜接,完善快速路、主次干路、支路級配和結構合理的城市道路網,打通道路微循環,提高道路通達性。
6.建成多層級一體化綜合交通樞紐體系。著力打造南昌——九江國際性門戶樞紐,著力構建贛州、上饒、贛西組團全國性綜合樞紐,加快推進一批區域性以及縣級綜合樞紐建設,形成“一核三極多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布局。按照“一體銜接、零距離換乘”要求,加快推進南昌昌北國際機場和南昌東高鐵站2個特大型、贛州西等14個大型及一批中小型綜合客運樞紐建設,推動高鐵、城市軌道、城際鐵路和高速公路等接入,全面提升樞紐服務水平和輻射能力。按照“集約高效、無縫化銜接”要求,高質量建設九江彭湖國際港、南昌昌北國際物流港、南昌向塘物流港、贛州國際陸港等4個綜合貨運樞紐,大力推進鐵路專用線建設,打造一批公鐵空、公鐵水、江海直達等聯運樞紐。加強樞紐綜合開發和統一經營,大力發展樞紐經濟,實現交通與產業、城鎮、商貿等聯動融合發展。
(二)發展先進適用、特色鮮明的交通裝備系統
7.打造萬億交通裝備產業。加快壯大江西航空產業,打造飛機研發設計、生產試飛、大飛機部件、航空轉包和零部件加工一體化的航空制造產業鏈,推動形成產業集聚,加快培育產業集群,形成整機制造與航空配套產業協調發展的新局面。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加快布局智能網聯汽車,提升創新發展水平,優化產業布局。加快發展船舶產業,重點打造中小動力船舶、船業配套等水上交通裝備產業。到2035年,形成萬億級交通裝備產業。
8.加強交通裝備研發制造和技術升級。積極支持省內相關科研院校和企業參與3萬噸級重載列車、智能化客運列車等交通裝備的研發和制造。推廣新能源、清潔能源和智能化、數字化、輕量化、環保型交通裝備及成套技術裝備。加強交通裝備的智能檢測監測和運維技術應用研究。加速淘汰落后技術和高耗低效交通裝備。
(三)構建便捷舒適、經濟高效的運輸服務體系
9.推動客運服務一體便捷化。加強鐵路、公路、水路、民航及城市公交等出行方式有效銜接,實現智慧交通服務全覆蓋,形成電子票務、無感安檢、智能引導、快捷登乘、行李托運等一體化全程服務體系。加密南昌昌北國際機場等國際航班航線,提升國際長途旅行的快捷舒適性。完善綜合客運樞紐換乘功能,提高航班準點率,科學設置城市候機樓、高鐵無軌站、旅游集散中心,實現國內出行便捷高效。推動城市公交向周邊延伸,優化城市公交線路及站點布局,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分擔率。推動城鄉公交一體化,有條件的縣(市、區)實現農村客運班線公交化。到2035年,基本實現江西交通出行“123”目標。
10.推動現代物流服務綠色化、國際化、高效化。加快現代化航道和港口設施建設,完善重點港口、物流園區集疏運體系,推進公鐵、公水、鐵水等多式聯運,實現大宗貨物及中長距離貨物運輸向鐵路和水運有序轉移。以九江區域性航運中心為龍頭,大力推進江海聯運、江海直達。以南昌昌北國際機場智慧物流中心為依托,積極引進或組建貨運航空公司,完善航空物流網絡,大力發展航空貨運。優化城市物流基礎設施布局,完善城市物流服務體系。統籌縣鄉村三級農村物流站點資源,完善農村物流服務體系。到2035年,運輸結構明顯優化,水路、鐵路貨運量占比達30%以上。
11.加快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深化交通與旅游資源融合發展,推動旅游專列、旅游風景道、旅游航道等發展。完善客運樞紐、高速公路服務區及水上服務區等交通設施旅游服務功能,鼓勵運輸企業發展旅游專線、觀光巴士和觀光游輪等“運游結合”模式,不斷提升交通旅游服務品質。大力發展共享交通,完善提升移動智能終端技術服務系統,實現出行即服務。完善政府購買服務政策,大力發展應急救援、醫療救護、農林作業等航空公益服務,培育充滿活力的通用航空市場。大力推廣飛行培訓、航空體育、體驗飛行等航空消費活動,重點推進一批航空小鎮建設。
(四)增強富有活力、智慧引領的科技創新能力
12.強化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充分發揮軌道交通基礎設施運維安全保障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軌道交通性能監測與保障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創新平臺的引領作用,支持省內交通領域高校、科研機構及企業通過資源優化組合聯合建設跨學科跨領域的國家級創新平臺。到2035年,在智慧土建、軌道交通、航空航運、載運工具等交通領域內建成5個以上國家級創新平臺,構建結構合理的國家級、省部級創新平臺體系。
13.加快推進智慧交通建設。全面加強新一代交通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基于人工智能、5G、云計算、區塊鏈技術的全省綜合交通大數據中心,搭建交通基礎設施運營、交通運輸客運信息、物流信息等平臺。加快推進我省新一代交通控制網和智慧交通示范工程建設,打造示范樣板。
(五)構建完善可靠、反應快速的安全保障體系
14.提升交通本質安全水平。對接國家交通基礎設施安全技術標準規范,完善我省交通基礎設施安全保障地方標準體系。持續加大交通基礎設施安全防護投入,提升交通基礎設施安全防護能力。全面推行專業化、標準化、信息化施工,建立品質工程評價指標體系,打造平安百年品質示范工程。提高交通基礎設施養護專業化、信息化水平,實現交通基礎設施運行全方位、全過程動態監測和檢測,增強交通基礎設施耐久性和可靠性。強化載運工具質量治理,完善升級載運工具安全技術及配備標準,嚴格執行產品準入管理制度和強制報廢標準,保障運輸裝備安全。
15.完善交通安全生產體系。完善依法治理體系,健全我省交通安全生產法規制度。完善安全責任體系,強化企業主體責任,明確部門監管責任。完善預防控制體系,加大安全預防投入,建立第三方安全管控和技術服務制度。完善網絡安全保障體系,加強交通信息系統等級保護建設,強化數據資源保護,增強科技興安能力。完善支撐保障體系,加強安全設施建設。建立自然災害交通防治體系,提高交通防災抗災能力。加強交通安全綜合治理,切實提高交通安全水平。
16.強化交通應急救援能力。建立健全綜合交通應急管理法規制度,完善應急預案體系,健全應急聯動機制,實現應急處置信息共享。強化應急救援裝備配備,推動新型應急救援技術與裝備應用。建設省市縣三級交通應急保障基地,實現應急救援能力全覆蓋。強化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構建以專業隊伍為骨干、其他救援隊伍共同參與的交通應急救援隊伍體系,提升有效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發展社會應急救援力量,推動完善社會動員機制和征用補償機制。
(六)強化節約集約、低碳環保的綠色發展理念
17.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強土地、岸線、空域等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實施綜合交通樞紐與周邊用地的一體化開發,提升用地效率。開展交通資源循環利用相關專項研究與應用示范,推進交通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發展,打造全國性交通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基地。
18.強化節能減排和污染防治。優化交通能源結構,推進新能源、清潔能源應用。打好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戰,統籌油、路、車治理,有效防治公路運輸大氣污染。嚴格執行國家和地方污染物控制標準及船舶排放區要求,推進船舶、港口污染防治。降低交通沿線噪聲、振動,妥善處理好大型機場噪聲影響。開展綠色出行行動,倡導綠色低碳出行理念。
19.強化交通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嚴格落實交通生態修復責任,強化生態保護、水土保持措施及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建立科學合理的交通基礎設施生態保護修復體系。推進生態選線選址,強化生態環保設計,避讓耕地、林地、濕地等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國土空間。加強鐵路、公路、航道沿線及機場周邊環境整治和生態修復,打造最美交通干線、最美水運岸線。
(七)構建內外聯動、雙向互濟的內陸開放新格局
20.拓展對外開放通道。構建以水陸空交通為基礎的向南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向東對接長三角地區和海峽西岸城市群、向西對接長株潭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向北對接京津冀地區和新亞歐大陸橋的出省出海出境開放通道格局,建設標準統一、布局合理、競爭有序、運行高效的口岸體系,打造以水陸空運輸無縫對接、鐵海江海多式聯運和通關貿易一體化為特征的現代集疏運體系,實現貨物進境與沿海同價到港、出境與沿海同價起運、通關與沿海同等效率,有力支撐江西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高標準高質量建設。
21.深化交流合作。積極爭取國際性交通大會來贛舉辦,吸引重要國內外交通組織來贛設立分支機構,打造省內交通領域國際合作交流新平臺。支持省內交通企業“走出去”,主動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國際運輸市場合作,提升我省在國際交通領域的影響力。積極開展省際間地區合作,加強與長三角地區、粵港澳大灣區、海峽西岸城市群和長江中游城市群交通領域合作,拓展合作的廣度與深度。
(八)建設精良專業、創新奉獻的交通人才隊伍
22.培育高水平交通科技人才。瞄準交通科技前沿和新興交通產業,堅持高精尖缺導向,以省內交通領域高校及科研機構為平臺,培養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培養交通一線創新人才。依托省內交通行業大型企業,通過重點工程培養高水平的技術管理型人才。加強江西省“雙千計劃”交通領域人才工程建設,做好交通領域頂尖人才的培養工作,推進交通高端智庫建設,完善專家工作體系。
23.打造素質優良的交通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創新舉辦職業技能賽事和勞動創新成果展等活動,積極鼓勵交通領域勞動者提升技能,打造一支素質優良的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依托省內交通領域職業院校,構建適應交通發展需要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大力培養支撐江西制造、江西品牌的交通技術技能人才隊伍。
24.建設高素質專業化交通干部隊伍。落實建設高素質專業化交通干部隊伍要求,打造一支新時代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交通干部隊伍。加強優秀年輕交通干部隊伍建設,持續推進交通干部隊伍培養機制的改革創新,不斷激發交通干部人才隊伍的創造活力。
(九)建設文明法治、協同高效的行業治理體系
25.深化行業改革。健全市場治理規則,深化全省交通運輸領域“放管服”改革,加大簡政放權力度。建立完善與交通強省相適應的綜合交通法規體系,統籌推進公路、水路、民航、郵政等重點領域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的制定修訂。緊密對接國家鐵路、公路、航道、空域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健全適應全省綜合交通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推動省內交通運輸企業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民營企業健康發展。統籌制定交通發展戰略、規劃和政策,加快建設現代化綜合交通治理體系。
26.培育交通文明。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大力弘揚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和長征精神,推動江西交通文化建設。著力提升全體交通參與者文明素養,營造文明交通環境,推動全社會交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建立統籌協調的交通強省建設實施工作機制,加強統籌謀劃和綜合協調,適時開展評估,視情況調整目標任務和工作時序。省直相關單位要落實部門職責,形成強大工作合力。各市、縣(市、區)黨委和政府要落實主體責任,健全工作機制,狠抓各項目標任務的落地落實,形成統一領導、部門協同、條塊結合、上下聯動、軍地互動的整體工作格局。
(二)強化要素保障。建立交通強省重大項目庫,優先保障項目用地。優化省市縣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強化省級對快速網、干線網的統籌,市、縣(市、區)要落實基礎網建設的主體責任。創新投融資模式,充分發揮國有交通企業的主力軍作用,積極引導民營企業、金融機構和社會組織參與交通強省建設。充分利用混合所有制和各種渠道資金,研究設立交通強省發展基金。
(三)加強政策支持。各地各單位要科學配置公共資源,促進自然資源、環保、財政、金融、投資、產業、貿易等政策與交通強省建設相關政策相互協同。省直相關單位要加強與國家部委的溝通銜接,在政策上爭取國家層面的更多支持。
(四)鼓勵先行先試。以開展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工作為契機,探索積累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經驗,為交通強國建設貢獻“江西經驗”。引導、支持市、縣(市、區)和企業開展省級試點工作,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和企業在交通強省建設中先行先試。
附 件:
推進交通強省建設重大工程
為建成高水平交通強省,著力打造一批能夠在全國領先、具有標志性和引領性的重大工程項目,著重打造世紀水運工程、八大千億工程、萬億交通產業。
一、世紀水運工程
即浙贛粵運河工程。浙贛粵運河由贛粵運河、浙贛運河組成,其中贛粵運河規劃全長約1228公里(江西境內全長758公里),規劃投資匡算約1500億元;浙贛運河規劃全長約760公里(江西境內全長410公里),規劃投資匡算約1700億元。浙贛粵運河是“四縱四橫兩網”國家高等級航道網布局規劃重要組成部分,對完善全國高等級航道網布局,形成內河水運新格局,高效連通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國家戰略區域,重新奠定我省南北水運大通道的優勢地位具有重要意義,可有效提升我省區位優勢,推動江西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促進全省經濟社會發展。
二、八大千億工程
(一)南昌“米字型”高鐵工程。推進昌九客專、昌景黃鐵路建設,規劃建設常岳昌鐵路、咸修昌鐵路、昌廈(福)鐵路,形成南昌“米字型”高速鐵路網,提升南昌對外運輸大能力、高速化通道能力,提升南昌城市鐵路樞紐功能和在全國的交通樞紐地位。項目建設總里程700公里,總投資1200億元。
(二)大南昌都市圈軌道交通工程。由南昌市城市軌道交通網和大南昌都市圈城際鐵路網組成。建設南昌市軌道交通3號線、4號線、1號線北延和東延、2號線東延、3號線南延、5號線、6號線、7號線、8號線等工程,適時推動南昌城市軌道交通適當向周邊城市延伸,構建廣覆蓋強輻射的南昌城市軌道網。統籌規劃城際交通網絡,規劃建設南昌至撫州、南昌至豐城至樟樹、南昌至高安等城際鐵路,構建以南昌為中心的放射型城際鐵路網,密切大南昌都市圈城際交通聯系,實現大南昌都市圈軌道交通一體化。項目建設總里程500公里,總投資2000億元。
(三)昌北國際機場智慧空港工程。昌北國際機場智慧空港工程是建設南昌——九江國際性樞紐城市的支撐和引領性工程。重點推進南昌昌北國際機場三期工程建設。規劃建設南昌航空口岸、空港物流中心、昌北(樂化)一級鐵路物流基地,推進龍頭崗碼頭二期工程,推進空鐵聯運、水陸空多式聯運;加快推進南昌國際郵(快)件監管中心二期建設;將昌北國際機場打造成連接全國主要城市和世界重要樞紐機場的航空貨運中心,構建完善航空、公路、鐵路、水運等多式聯運體系,大幅提高航空運輸物流和智慧服務能力,大力完善航空口岸功能,積極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物流鏈,打造中部地區重要空港物流中心、長江經濟帶重要航空樞紐、“一帶一路”重要航空貨運基地和智慧空港。總投資1000億元。
(四)贛州——南昌國際陸港工程。重點加快推進南昌向塘物流港建設,加快物流大數據庫建設,全力推動鐵路口岸建設,加強與沿海港口合作,大力發展鐵海聯運。重點打造贛州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完善贛州國際陸港物流功能區,加強周邊基礎設施、服務設施配套建設,引領要素和產業集聚,培育口岸經濟圈,將贛州、南昌建設成為“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城市。總投資1000億元。
(五)九江區域航運中心工程。依托長江、贛江和信江等內河航運資源,以九江港為核心,把九江建設成長江中游地區江海直達、服務全省、輻射周邊的現代化區域性航運中心,著力打造“三中心兩平臺”,即綜合交通運輸中心、多式聯運中心、現代航運服務中心和對外開放平臺、產業集聚平臺,使九江成為我省對接融入長江經濟帶、通江達海的橋頭堡,初步形成資源高度集聚、服務功能齊全、市場環境優良、現代物流便捷高效的內河航運體系,為全省產業優化布局和轉型升級提供支撐和保障。總投資1000億元。
(六)高速公路主骨架擴容工程。實施大廣高速南康至龍南段擴容、大廣高速吉安至南康段擴容、滬昆高速梨園至東鄉段擴容、滬昆高速昌傅至金石魚段擴容、樟樹至吉安高速擴容等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八車道高速公路通車里程超過800公里,極大提升我省“十字型”高速公路主骨架通行能力和服務水平。項目建設總里程750公里,總投資1000億元。
(七)普通國省道提升工程。實施6000公里以上普通國省道升級改造工程,實施服務設施升級改造、預防性養護、修復養護、專項養護和應急養護工程。提高普通國省道技術等級,統籌城區過境段公路與城市道路順暢銜接協同發展。到2035年,全省普通國省道基本達到二級公路及以上。總投資3000億元。
(八)農村公路提質工程。以縣、鄉、村道為依托,著力構建覆蓋廣泛、深度通達的農村交通網絡。全面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實施農村公路“提質增效、通達通暢、平安公路”三大工程,重點推進以縣道三級和鄉道雙車道為主的農村公路建設,實施4萬公里以上縣鄉道改造,有序推進建設一批促進旅游、資源、產業發展的農村公路,推進美麗生態文明農村路建設。到2035年,基本實現縣道三級及以上、建制村通雙車道公路全覆蓋。總投資3000億元。
三、萬億交通產業
即以航空和汽車產業為主的交通裝備制造業。圍繞實現“江西航空夢”,加快壯大江西航空產業,打造飛機研發設計、生產試飛、大飛機部件、航空轉包和零部件加工一體化的航空制造產業鏈,推動形成產業集聚,加快培育產業集群,形成整機制造與航空配套產業協調發展的新局面。圍繞汽車領域,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加快布局智能網聯汽車,提升創新發展水平,優化產業布局。加快發展船舶產業,重點打造中小動力船舶、船業配套等水上交通裝備產業。到2035年,形成萬億級交通裝備產業。
想了解更多的關于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公告信息可以經常關注我們
【相關文章】
- 裝備中心〔2020〕698號_《工信部關于調整甲醇汽車產品準入相關要求的通知》
- 交通運輸部關于進一步做好總質量4500千克及以下普通貨運車輛“放管服”改革有關工作的通知
- 免費下載_《GB 38900-2020 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項目和方法》
- 免費下載_《DB46/T 518-2020 新能源汽車售后服務規范》(海南省地方標準)
- 工信部約談25家新能源車企
- 汽車產業穩住經濟基本盤,政策導向作用有多大?
- 新能源汽車時代來了么?數看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
- 國家稅務總局等三部門發布《機動車發票使用辦法》
- 中國新能源汽車西征,能否拿下“汽車大本營”歐洲?
- 天津市重型汽車遠程排放管理車載終端安裝管理辦法(試行)